2013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勢頭不減,“19名狀元落戶香港中文大學”,“16名狀元選擇了港大”這樣的標題,占據了整個夏天的教育新聞版面。但與此同時,香港社會醞釀出的對內地的排斥情緒,逐漸蔓延到校園,冷暖自知的內地生們一方面要面對對自己故鄉的質疑,一方面也感受得到香港社會正在經歷的陣痛。
  2013年9月9日,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新學年正式開課六天后,中文系的陳學然老師給“中國文化要義”課的同學群發了一封郵件,主題是關於“普通話講解環節”的通知,並說明“有時間、有需要、有興趣的同學歡迎自由出席”。
  然而一個月後,10月12日出版的《蘋果日報》對該事件的報道,引發了香港傳媒及輿論場上的一場爭鬥,為“反本港大學內地化”這一運動添了新的註腳。
  就在這次風波爆發的前幾天,10月8日,香港大學畢業生、2006年雲南省高考狀元劉涵在港遭遇車禍不幸罹世,惋惜和悼念之餘,也有雜音。“天譴”、“該死”、“上次就比人跳樓撞死,今次就過馬路比車撞”這樣的仇恨言論,也出現在香港的社交網站上。
  其中提到“被人跳樓撞死”的,是今年暑假到香港探親的內地大學生謝子洋,更令人心寒的是,19歲的他去世之後也無辜受到了類似非議。
  另一方面,港校2013年在內地招生的勢頭不減,“19名狀元落戶香港中文大學”,“16名狀元選擇了港大”,這樣的標題,占據了整個夏天的教育新聞版面。
  國際化、近中國、公平透明、獎學金覆蓋面廣,香港教育的傳統優勢仍吸引著一批批內地學生到這裡深造。
  2008年,浙江女孩張笑也是被此吸引,走了這條路:讀本科、找工作。現在,還有兩年就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她,認為香港的氣氛確實有所改變。
  “我們初來時,港生對我們的心態相對平和,只有善意沒有敵意,但現在,看到內地生,港生可能下意識就覺得是和他們來搶資源,今天搶獎學金、圖書館的書,明天就是職位、房子、生存權利,對內地生本來就有不滿,如何奢談伸出援手。”
  香港社會醞釀出的這種情緒,逐漸蔓延到校園,冷暖自知的內地生們一方面要面對對自己故鄉的質疑,一方面也感受得到香港社會正在經歷的陣痛。
  “越瞭解,越懂得”
  “隨著我在香港住得越長,我也越來越能明白港人的抱怨。我曾住在沙田(屬於新界),但周末基本不敢出門,因為商場烏泱泱都是趕來購物的內地人,對港人來說,這確實很大程度造成了他們的不便,剝奪了休閑空間”。
  張笑的這份理解在不少香港人那裡,變成了實際的行動。在香港近年對內地人的反對聲浪中,局部的爭論很快就能上升到類似的高度。
  以城大粵語課風波為例,這門課由粵語開設,下學期會有普通話班,這樣看似合理的設置卻因為總的學分計劃,為不懂粵語的內地同學帶來煩惱。
  “周四的兩門課都是粵語班,這門是必修,幾乎沒得選。如果選在下學期,又影響下學期的計劃,總的學分就不夠了”。張笑的好友,城大內地生劉小溪向《南都周刊(微博)》記者介紹,一些內地同學的“維權”意識較強,向學系表達了不滿。作為妥協,幾次的普通話補課也幾乎快要平息了這件小事。
  不過,卻有港生找來《蘋果日報》記者暗訪課室,並用攝像機記錄下老師用普通話重覆解釋的畫面。以“罵戰”點題的報道一齣街,就引發輿論嘩然。
  習慣於保持沉默的內地學生事後發表長微博為自己辯白,不無委屈地提到“個別港人就連老師上課講一兩句普通話都會投訴老師,就連老師課下為我們答疑都會投訴老師,就連當我們都已經以為可以融入這個環境的時候卻擅自聯繫《蘋果日報》記者製造新聞,讓所有的輿論都指向內地生”。
  同日,任課的陳學然老師也給班上同學群發了郵件,他用文學典故勉勵學生,“從明天起,我們或許可以多學習魯迅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起碼在我們的課室上,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的”。
  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一個月後,在與《南都周刊》記者接觸的過程中,他沒有對這個事件再做評價,只是說,“怎麼看是個人的事情,這件事讓同學的心情都不太好,我也不再願意多講。”
  其實,如何體面地應對此事在香港相對透明有序的體制內並不困難。但任課老師以魯迅在30年代寫下的《自嘲》一詩為事件作解,背後反映的社情民意可見一斑。
  在香港,涉及到內地生零星的矛盾和衝突個案時有耳聞,發生此次粵語課風波的城市大學內,有一面供人書寫塗鴉的“民主牆”,兩地學生也經常在這裡辯論甚至是爭吵。
  2011年時,曾有內地生髮起“我戴過紅領巾,可我也不是Monster(怪獸)”的活動。起因是內地生一些不同視角的平和意見,也常常被武斷地斥為“洗腦”的後果。
  兩地的年輕人也都有各自的話語場,內地生在微博上吐槽、港生則在“高登論壇”、“Facebook”上組成群組,甚至在今年6月集資在報紙上登出廣告,為“反對本港大學內地化,還我港人升學就業權”正名。
  在這部廣告漫畫里,一隻畫著“HK”二字的飯碗外有排著隊的紅色小人爬了進來,一些白色小人則被擠了出去。
  面對這樣的指摘,作為“紅色小人”之一的張笑,舉了自己租房的例子,“就拿學生來說,我們畢業後租房,來港內地生大部分家境還不錯,舉全家之力養著,租金不少是家長分擔的,確實也在抬高房價。港生畢業後,因為房價問題,無法自立,和爸媽兄弟擠在一起,有怨言也正常”。
  “而且拿工作來說,香港人是實實在在要賺錢養家的,工作就為賺錢,畢竟生活壓力擺在那裡,但內地生呢,往往更看重的是經驗,錢不夠有爸媽補貼呢,所以無形中不但加劇了就業競爭又拉低了起薪點”。
  不過,這樣的理解卻無法阻止“本土派”學生髮酵出更強烈的自保氛圍。
  “我也受《蘋果日報》的影響”
  在反對內地生政策的擁躉中,其中一位,名叫李啟迪,在香港大學唯一的學生刊物《學苑》中,他擔任編委,發表了多篇犀利文章,堅定地站在本土立場的一邊。
  最近的一篇,名叫《內地生蜂擁來港兩計可絕其患》,以“政治不正確”的方式稱呼來自內地的同儕正是香港目前“政治正確”的現狀。
  李算是典型的本地好學生,來自普通中產家庭,中學在大名鼎鼎的“拔萃男書院”度過,預科讀的是有“會考A工廠”之稱的恆生商學書院。大學的平均分也很高,是學系成績頂尖的學生之一。見面沒多久,他就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體》。他說,香港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同,這更關鍵。
  在細緻的問題上,和他討論,結果往往是這樣:“內地生交了更多的學費”、“但也還是受到了資助”。“授課制的碩士課程收費很高也補充了港校的收入”、“不過也占據了校園資源,更抬高了香港的租房價格”。
  他自己也承認,“我帶有保護主義的色彩”。他用手比起一個高度,大約一米,說道,“參加會考,也就是你們的高考之前,我也做了這麼厚的試卷”。
  “自保”的背後,累積的是對中國內地的反感情緒,有來自內地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為港人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等。還有就是對內地體制及不少新聞事件深層次的厭惡和恐懼心理。在採訪過程中,他特別提到,發生在佛山的“小悅悅事件”在港人心中帶來的震撼,香港捐助川震的新校舍兩年之後被拆除建設豪華公寓事件帶來的震撼。
  不過,這樣的表述在張笑看來有點“鴕鳥心態”。她打趣道,似乎香港所有的問題都是內地帶來的。
  香港階層滯化、壟斷盛行的問題,李啟迪也承認,他強調的點卻是,“也許以後抗拒及討厭的情緒會降低,但保護主義的具體做法仍會堅持,因為說到最後,香港的資源有限,沒有能力做到這麼多”。
  不過,對以“患”字稱呼同學,他則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道,這樣的標題是做新聞的考量,也受到《蘋果日報》的影響。
  他為自己辯白,“我的父母也來自內地,是廣東人,1980年代來香港,已經融入了這個社會。學院的政治學教授來自內地,大家也都很喜歡他,這樣的身份不是原罪。只是香港人的習慣和價值觀不喜歡被改變”。
  香港夢難圓
  現在的香港,一些事物確實變了,張笑和李啟迪都提到一個例子,街面上有香港特色的小店一間間倒閉,而金店、錶店、化妝品店卻越來越多了,本土文化的流失,內地游客確實“功不可沒”。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少港人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利:水客中不少是港人,為雙非家庭的提供的中介服務、家庭寄托的也不乏港人。
  在香港,張笑學到了一點,政策都存在可討論性。而矛盾也出在這裡,李啟迪眼中更重要的話題是香港的人口及人才政策。
  香港的傳統八大高校受公帑支援,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負責協調經費使用情況。這間機構每年都會披露教學成本、生源構成等諸多比例細節。
  比如,培養每個本科學生的成本費用大約在每年23萬港幣,香港學生的學費標準一般是4萬左右,而內地生則需要12萬上下。
  在公帑充盈的香港,費用的差異並不能說服反對者。教育界那句著名的承諾“確保無論學生來自何處,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影響學業”也不能,因為“這是香港納稅人的錢,香港人優先”。
  事實上,自回歸以來,內地生在港的絕對人數確實在增長。以香港大學為例,在2002年,只有34名內地本科生入學,且全部享受全額獎學金。2003年教育部允許港校在內地自主招生後,人數也不斷增長,逐漸達到占總數10%左右的水平,是最大的外來生源群體。
  這部分學生被視為“精英”,按照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又身兼“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委員的侯傑泰的話來說,“能被選來香港的內地生,都是經過層層篩選,殘忍一點形容,可以說是‘血流成河’後的‘生還者’”。
  這些“幸運兒”畢業之後也可以選擇在港就業,2008年港府推出新的“非本地生畢業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畢業後無條件留港期限延長至一年。而最新的港府咨詢意見中,更希望將這個期限延長至兩年,原因是“香港長期將面對的勞動力緊缺情況”。
  找工作、留下來、待夠七年、拿到特區身份,也就成為不少內地生的人生選擇,他們稱此為“香港夢”。
  除了本科生外,來香港就讀更為昂貴的一年制授課碩士課程的學生、就讀門檻更高的研究型碩士及博士課程的學生,也都享受這個政策。
  在教資會的數據庫中,2012/2013學年,八大高校共有10963名內地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1%強。
  也正是這一萬多學生及已經留下的新香港納稅人和可能留下的準香港勞動力,成為一些香港人眼中搶占教育資源及工作機會的不受歡迎對象。
  對內地生持續十年的擴招政策,總的來看,仍控制在外來學生20%左右的範圍內。成為最大人才輸入地,也正是兩地更加緊密聯繫之後的必然結果。
  在大背景和政策下度過人生最寶貴年華的張笑,也工作一年多了,她也逐漸像個香港市民一樣務實起來:“你看著吧,要是畢業後可以延長留港兩年,估計港人要上街,別說他們了,我都想上街,這政策只會抬高房價、降低就業薪金,給內地生不切實際的香港夢外,還有什麼。”(來源:南都周刊)
  (文中部分學生姓名為化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hwvaumnky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